电渗析设备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

时间:2021-07-05 作者:admin 点击:632次

一种使用电渗析设备从蛋氨酸盐与碳酸盐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出蛋氨酸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设置双极膜电渗析体系,所述双极膜电渗析体系由两侧的电极室及夹在两侧的 电极室之间的腔室构成,所述腔室包括一个或多个腔室单元,每个腔室单元由依次摆放的 碱室、料液室和酸室构成,碱室和料液室之间以阳离子交换膜为距离、料液室和酸室之间以 阴离子交换膜为距离,若为多个腔室单元,则酸室和下一个腔室单元的碱室以双极膜为间 隔;与两侧的电极室相邻的腔室单元与电极室之间以双极膜为距离;与碱室相邻的电极室 为阴极室,与酸室相邻的电极室为阳极室,阳极室内设置有阳极板,阴极室设置有阴极板,有关双极膜的研究报导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其开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这是双极膜开展十分缓慢的时期,双极膜仅是由两片阴阳离子交换膜直接压制,功能很差,水分解电压比理论压降高几十倍,应用研究还处在以水解离为根底的实验室阶段;次级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由于双极膜制备技能的改进,成功地研制了单片型双极膜,其功能大大提高,已经在制酸碱和脱硫技能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这一阶段出现了产品双极膜。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是电渗析设备迅速开展的时期,随着对双极膜工作过程机理的深入研究,从膜结构、膜资料和制备过程进步行了重大改进,使双极膜的功能有了较大提高,其间主要是对阴膜和阳膜触摸界面的改进,从开始简略的“压层型”或“涂层型”结构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单片型”结构,随后又出现带有中间“催化层”的复杂结构,大大降低了膜电压。这种技能综合使用了浓缩液和电渗析设备的特性,既有用脱除了 TSNA及其前体物-硝酸盐,又避免了传统电渗析处理导致的烟碱很多流失,同时副产物也得到有用使用,在增效、节能、减污方面等方面效果显著,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

{dede:pagebreak/}